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 >> FOF&MOM

一些FOF随想

时间:2019-08-24 15:49    来源: 知乎   作者:摸摸

摘要: 发现黑马,并持有黑马直至变成白马,是所有FOF从业者的骄傲。

今天福州下大雨,被困在了机场,正好有时间码码字。其实很早就想写一下FOF行业的观察,虽然进入这个行业不久,但是遇到很多大佬提携,在到处奔波中有些感悟,有机会就分享一下。


FOF本来是个很小众的行业,排除那些公募或者偏多头的FOF不谈,我们这里聊得是追求平稳绝对收益的FOHF。虽然名字听着很高大上,但目标8%-10%的“浮动收益”在财富管理市场上被随便12%以上的“固收”信托产品轻松碾压。前几年我国的资金市场结构和投资者教育水平造成了FOF零售难度极大,现在房地产信托被锤,利率下行,FOF突然间开始有那么一丁点吸引力了,不再只是某些机构资金的玩物,而量化行业也开始逐渐形成头部化,让人看到了当时那些主观多头私募成型的浪潮。在这个阶段参与到了这个行业,真是一件非常刺激的事儿。



因为工作原因,我应该是全国接触各种FOF团队最多的人之一吧。投过很多家,也跟大量的FOF管理人深度频繁沟通,现在感觉厉害的同行兜兜转转还是那些人。我们去年年初跟某信托开启了拼盘模式的FOF操作,这种置换交易量的玩儿法今年很快被普及开。手上拿个几千万的种子基金,看了几家头部的团队,就自认为可以开始搞FOF了。特别是从三季度开始,手上过的拼盘项目突然间暴增。大家都吃到了上半年高频alpha的一波牛市以外,经纪商们被这种超高换手迷的七荤八素。量化FOF作为资管门槛最低的一个方向,仿佛都可以随意冒出机器学习、高频、量价因子等等词汇。因为不用亲自动手,只用坐而论道,很多人连估值表都不仔细看的情况下就开始下水裸泳,把投资做成了业务也是很魔幻。一个本来挺硬核的细分行业,随着参与的人变多,开始往主观多头的玄学靠拢。往好处看是这个行业开始有些知名度,往坏处看就是alpha太明显了导致很多傻钱都能成功装逼。



这么多钱冲进来,交易量与波动率有趣的同时下滑,出现了另一个层面的戴维斯双杀,与去年同一时段发生的钝化和拥挤如出一辙。相信大家从五月开始就被教育到了现在。大佬们都不接钱了,代销转直销,资管转自营,优秀投顾从爆炸式的路演到现在开始赶客,打了钱但不给你开仓标志着蜜月期的结束。


回忆起年中的时候我们搞了个FOF小的闭门会议,大家的状态还是相对亢奋,情绪就像温度,仿佛额度管够、收益不变的好日子就像深圳的夏天一样漫长。当时我提出了个问题,FOF到底能管多少钱? lzm当时烟花般的百亿已经是两年前的故事,现在30多亿水平的就几家,大部分的同行的管理规模还是在30个亿以下,这里甚至算上了券商资管之类的。两个月前的那种自信,仿佛历历在目。按照当时普遍的论调,alpha的丰富程度是千亿级别的,场内只有一个反调认为alpha极度稀缺的恰恰还是lzm团队的朋友。


现在大家的收益都开始钝化,是个人都知道不好做,但是懵逼的多动起来的少。FOF作为一个大类资产配置的组合,可以横跨大部分资产类别进行配置,理论上一个优秀的FOF产品是应该一直捕捉Alpha的,或者说拿到大资产配置的Smart BETA。不管哪个方向的流派,这种投资组合的考核周期理论是很短的,简单来说是应该一直赚钱。一个优秀的股票基金经理的考核周期可以是三年,因为他无法回避市场风险,一个优秀的大容量CTA投顾的考核周期大致是一年,因为没有波动就是没有收入。但一个优秀的多资产FOF基金经理,考核周期在我的角度看应该是一个季度,尽管申赎很麻烦,但你的武器库足够丰富。



在我们的观察中,在这波大规模钝化期间,印象很深的是cjf的产品。季度甚至是月度调仓的操作是一种很高难度的玩法,除了你的覆盖广度,挖掘深度足够强以外,对市场大方向的判断才是要做的。从持仓看他的野心是即想赚配置的钱又想赚超额的钱,季度轮转真的是个技术活。从结果来看,作为一个拥有20人全国最大团队的FOF带头人,c总交出了一张很好的成绩单。持续在市场中寻找最顶尖的超额,相信很多小团队都拿过c总的钱,一个FOF投的如此分散,只能对他们勤奋的研究员竖起大拇指。其实认真做这个行业的朋友都有抱怨过其实FOF是体力活,投顾们分布在祖国的大江南北,接待他们的路演,跑到人家公司交流,一天排四五家甚至更多。一茬茬的冒出来,不仅要跟紧老的,还要覆盖新的。Cjf的8个研究员也是行业最精量配备了,堆积策略alpha在现在他管理的20亿左右的规模里可能还能跟得上,未来什么情况就拭目以待了。

 

基本上大部分多资产FOF现在都是拿高频量价alpha打底仓,配一下各个周期的CTA,再来点跨境(如果不嵌套)、套利、期权(少)等等。这种基础配置下,其实大家都走的差不多,底层也差不多。遇到现在这种情况,在量价策略堆积且股票资产波动下行的情况下,大部分同行都跟吃了屎一样难受。当时我们交流,大方向上感觉要么是分散,要么是集中。如果cjf是尽量分散的代表,那么gjmh就是相对集中的代表。管理规模突破30亿,单类资产FOF单产品接近10亿级别的时候,换仓的难度非常大。如何能在现在这个环境下,让自己的纯股票alpha策略FOF保持增长是非常有难度的事儿。当年江湖传说重仓rt拿到第一波安身立命的业绩,吃掉rt低频和高频两拨策略红利后,接下来怎么操作确实很有趣。发现黑马,并持有黑马直至变成白马,是所有FOF从业者的骄傲。行业里投顾经常会说gjmh刨根问底,用各种方式拿了各种数据,甚至污蔑他们拿这些数据搞自己的策略。他们太神秘了,也引起了各种都市传说。作为投资者和朋友,我们会定期跟他们的投资团队交流,慢慢了解的多了,非常佩服。Ls投研是非常严谨的,据跟他聊过的投顾表示确实是要刨根问底的。毕竟实实在在做过策略,了解整个行业的发展进程,对于策略的适应性提前做预判。再一次强调,能操盘一个10个亿的单策略fof进行果断的方向性的调整,是非常不容易的。多少人从看到钝化到现在,拿着手里的一两个亿,还是无所适从,“再看看,再看看”,到底是因为自己拿的住,还是因为不够自信给出判断,只有自己知道了。

 

一些还可以的FOF会认为,自己了解某些投顾,知道并参与了他们的策略,认为有效。但一旦自己培育起来的投顾策略开始不适应了,那会陷入一个蒙圈的状态。识别市场,分类投顾,选择方向,买定离手,一系列操作中最重要的是识别市场,但往往大家都会忽视这个问题。这几年的发展也用事实告诉了我们,没有什么策略可以穿越牛熊,克服规模及市场波动的变化,走出完美的斜线(除了zh?哈哈哈)。所以,识别市场,选择适合未来市场的投顾,这两个操作是一个典型的资产配置过程,但是同行朋友们,到底有几个人真正去做了?我所见到的大部分人是在抱怨,现在市场不好,对交易型因子很不友好,然后呢?那你认为,什么东西可能会赚钱?哪些投顾在赚这个方向的钱?ls博士的团队积累了大量的市场数据监控和分析,形成了某些观点,并重锤实现。这个是我所佩服的,从投资者的角度来说,我投的FOF管理人要来了连续而详尽的投顾数据进行分析,是控制产品风险捕捉收益的重要依据,是必须鼓励的。不看持仓不看估值表,不对这些数据进行定量分析,只听你的一张嘴和一些历史净值来做出判断?哎,大家都是吃过亏的人。


FOF行业不像量化行业那么讳莫如深,之前出来写东西,写评论的朋友很多都不得善终。这个行业是不透明的,可能有些人的拿到的数据配合着自己一部分的猜想得到了一篇文章,结果被很多投顾骂的狗血喷头,看着真的是有点难受。其实多一些人表达自己的想法,也是促进行业发展。行业内有很多都是我们的朋友,写之前也想过点到为止,但是点在哪里,确实不好把控。只能想到啥写啥,直抒胸臆。


本文由“摸摸”发布于“知乎”,原文点击: >>这里

分享到:


©2011-2023 期投网 版权所有 粤ICP备16103419号-1   技术支持:一族网络

公安备案号:44060702000019

服务QQ:821456985    电话:13802435099

提示: 市场有风险,投资需谨慎,理性投资,风险自担。


期投网公众微信号:期研社

扫描二维码添加期投网公微(cnqhtz),我们将每日为您提供专业及时、有价值的信息及服务。